对考古学家而言,陶器能推论出文化与时代的变迁,纹路巧妙透露当时的日常样貌或社区关系,而器皿上的刻花、符号,更带领人们辨别一个时代或地区文化的世界观与宇宙论。练土、塑形、素烧、上釉、釉烧,从手掌首次触摸土胚,直到最后胚体经过高烧、釉料和胚体结合,便形成耐用坚硬的质地,长久地被使用或保存在生活一隅。
场景来到葡萄牙中部的科英布拉(Coimbra),往前翻溯历史,回到12 世纪至13 世纪,此地为葡萄牙建国时的首都;走访这座起伏错落的古城,除了一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学Uninersidade de Coimbra(科英布拉大学),街道上这座外观形状如一不规则的几何建筑块体——「Old Ceramic Society of Coimbra」,科英布拉古陶瓷协会,亦是不可错过的角落。以传统沙浆手工砌成的光滑墙面漆上洁净的白,古陶瓷协会建筑延续着古城较外地人少知的陶艺文化。
20 世纪中期之前,此区是城市内一处古老的冲积平原,因着地质和水分的特点,土壤成为制陶黏土的最佳原料;自17、18 世纪初开始,逐渐群聚着一座座陶艺制作工坊,成为城市里的陶艺聚落。而古陶瓷协会的建筑,从前正是科英布拉大学当时的陶艺制作工坊单位;时至今日,因着它在文化与考古学上的特殊意义,也与大学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考量该工坊具有与博物馆并驾齐驱的文化传承重要性,古陶瓷协会交付当地建筑设计工作室 Luisa Bebiano Arquitectos 和 Atelier do Corvo,自 2008 年开始构思规划,并在去年完成整修。保留建筑本身的独特风格,设计团队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将工坊进行翻修、重建,如今迎来参访者的脚步与陶艺作品。
「强调时间里的延续」,设计团队尽可能以原有的基调,让室内依然可见重前陶艺工作的痕迹。保留建筑原有结构,拆解百年来随时间累积而层叠改建的元素,工作空间以深沉的木横梁区分为上下两层,一楼设置了烤窑与胚体捏塑成型的区域,二楼则为上色、上釉与展示储存的区域,让来访民众能这里完成独属自己的作品。柔和色调的石灰墙包覆空间,以木材搭建的棚架、工作桌与器具上,放置尚未釉烧的作品,并借此呼应天花板上古老的木梁,小型的铁制窑炉则静候在旁。
大大小小的窗面引进自然日光,照亮器具与机具,半成品或釉烧完的陶器安放在木架上,等待最后装饰妆点;光影间,仿若窥见从前空间里穿梭忙碌的陶艺工匠身影。设计团队亦在空间里凿出小开口,空气穿梭其与走道,在不需任何机械运作的通风条件下,让这座外观畸零不规则的工坊,在夏季里依然凉爽。建筑后方则保存了古老的大型旧窑,巨大的烟囱亦成为通风管道;当冬季来临,将柴火添进炉窑,关起通风口,室内空间便温暖干爽。
一楼工作室一旁,黑框描绘的透明玻璃门面画出一边界,这是与门面相连的餐厅。平滑的石灰墙面开启大小不一的窗口,内嵌于墙面的迷你平台,成为观望街道风景的角落;木制桌椅配上奶油色靠枕,两座燃木炉点起,温馨的氛围描绘着视觉与味觉的相融。餐厅旁的底层,梁柱与楼梯连接至斜角屋顶,顺延而上可见老旧窑的垂直结构,挑高整体格局。
制作手作的陶器需要花上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入窑后经过宛如浴火凤凰的试炼,方能成为长存的器物。一点一点,透过自己双手与精神投注的心力,赋予器具的存在升华于物件本质之上,让漫长的创作过程忘我而迷人。到访葡萄牙的古城科英布拉,不妨一探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又拥有「低耗能」特色的建筑,动动自己的双手,真正感受、贴近、触摸这里的土地,借由脑海中的创意与手感,看看这片土地孕育、形塑的器物会是什么模样。
版权归属
text © polysh
Photos © Inês D’Orey, Do Mal o Menos (Eduardo Nasci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