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其新校区的建设也自然被多方关注,希望在某些方面能成为校园建设的示范。项目基地范围在临港新城城市公共绿色走廊之中,一面沿路长向展开,两面临水,基地三面与景观相接,环境条件优越。
作为一个容积率达到1.2的全住宿的48班高中,需要回答一些从设计伊始就存在的问题:一是校园作为城市环境塑造的参与者如何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二是如何从空间设计上为高效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纾解压力的可能;三是如何为新校区创造基于传统又具有独特性的空间语言与体验方式。
而最终设计师选择了一种以“城”和“岛”作为主体的二元化叙事模式,试图在对比、互文和结构张力之中给出回应的策略。
∇ 总平面
∇ 城岛空间剖面
一. 一城一岛:互补的校园空间结构
设计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校园与城市的关系,校园一方面沿城市主要道路展开,另一方面又处于城市公共绿色走廊之中,因此设计的目标既要创造教育建筑鲜明的城市形象,又不希望打断绿色走廊的延续性;既要保证校园运行的完整,又希望有与城市共享校园设施的可能。这种互补的需求引发了互补的校园结构:一城一岛的策略给出了一个整体化的解决方案。
龙门学城,叠加生活密度的微型城市
“龙门楼”是上海中学老校园具有历史意义的主楼,因此也作为文化符号移植到了新校园。新校园的容积率1.2,并不算低,如果按正常布局,可能会均匀地占满整个用地,但如此建筑就必然会打断城市公共绿廊空间。因此设计做了一个反向而行的决定,将建设容量进一步聚集到沿路一侧,通过复合的功能设置将生活密度叠加起来,创造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微型学习城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投稿授权发布外,其他文字内容均为原创,享有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包括且不限于:媒体、网站、公众号等)。所有项目照片/设计图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公开资源或用户分享,如若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