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进步与回响
居住空间不同于公共项目,首要满足的是使用者的各样生活需求,这些需求又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其中物质用来满足生活的功能需要,精神则回应情感追求。
形式,在此情境下,是串联两种需求的具象纽带。这种理想的形式并不故意,是融合了两种需求的自然形成。换言之,这种理想的形式的功能是称心的,也同时经得起审美考验。
让功能和谐于美观,一直是人类对建筑空间形式的讨论议题。历史上,功能与形式经历了螺旋上升的对抗过程。从朴素的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为基点,渐渐加入装饰,到过度装饰,再到反对装饰,到过于乏味,到重新开始装饰。这好像时尚人士的上衣,从宽松到紧致,再从紧致到宽松,一直不断地循环变化。
∇ (左)罗马大斗兽场 公元72-82;(右)意大利文明宫 1937-42 芬迪总部
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无意义原地往复,而是不断演进的“螺旋上升”。被欣赏且经历审美考验的优点会存留并沿用,浮华或者过激的会被洗掉。这种存留下来,历久弥新的基础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审美共识”,即相对恒久的美。
∇ (左)香港美利酒店2018 (诺曼·福斯特);(右)迈阿密苹果零售店2019(诺曼·福斯特)
项目委托人从事的行业需要长久的思考“美”的观点,同时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兴趣。他对美学和生活关系的提问,让设计师开始关注什么样的形式,可以适度的调合这种平衡。
透过研究,设计师发现在建筑审美的进步过程中,离不开三个要素:“过去”,“当下”和“自然”,过去代表的是审美意识的传承,当下代表的是创造新的事物和样式的动机,而自然指的是环境对这二者进行的时空干预。而且,这三种要素从来不孤立存在,而是以不同的配比出现在各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中。
拱券的形式是在建筑发展进程中最常出现的样式,本身就兼具结构的功能和装饰的美感。这次设计我们解构了拱的样式,从中间切开分别放到两端,保留了几何和雕塑美感的同时,兼顾了流线的组织和视线的互动。同时也将一个主题样式代入到生活空间中,成为居所的中心。
∇ 切割重组
∇ 造型置入
∇ 连接功能
生活空间是精神世界的具体化
不同于公共建筑,居住空间更倾向于客制化的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范式或者经典拿来做套用和强加。居住空间的设计更像去阅读用户,需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去分解特定的理想情况。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