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鸟声环围的工作室外,吴水沂指着长时间准备的柴薪说:「制作柴烧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原本就要弃用的果树、残枝,取材于自然、最终还于天地。」看着老师眼尾的笑纹里夹藏着洒脱,似乎,渐渐懂了,柴烧成型的力量,不只是胎土入窑焰焙而已。
兼融中日生活哲学
柴烧,指的并不是像古代因技术条件限制不得已,「木材为燃料烧制而成的陶艺品」,而是偏向日本自十六世纪始有传世、受禅宗影响,以精神为依归主体而制作出的陶艺品。日本陶瓷工艺虽是传承自中国的唐宋时代,但受唐代显学禅宗影响更深,加上陶瓷文化与茶道、花道、香道等追求自我心灵救赎的生活艺术融合,由此发展出迥异于中国儒家思维影响、型制端正严谨的陶瓷器。这种另生的美感,便是以安静素简为审美重点、外观朴拙自然的无釉柴烧陶艺。
不被认识的小众
自国中便开始接受美术教育的吴水沂,在艺术专科学校就学时期受台湾陶艺领航者林葆家等人启蒙,根植烧窑技术及釉药理论基础。而开启吴水沂柴烧之路的「汉宝窑」,为日本人与台湾人在苗栗县西湖乡设立,是以外销日本花器、生活陶为主的登窑,在今日早已不复见。1970、80 年代时值台湾陶艺蓬勃发展,当时追求的,几乎都是釉彩技术跃进与变革,柴烧可说是众人认知相当贫乏的小众陶艺。
吴水沂想在自己作品土胎中加入自然「应该会有」的元素,打破传统认知上器物土胎该是「干干净净」的固有思维。「世界之大,我何必止步于此,何不虚心接受自然的力量、承受那份如撞击感动,依附自然,让作品的存在升华于器物本质之上。」
静谧的生命力
对吴水沂来说,柴烧的静,是种走过火焰翻腾的新生,而从成形到排窑,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赋予作品戏剧化的影响,而其中千翻百转的可变性,就是柴烧之所以深深吸引吴水沂的地方。吴水沂在烧造时使用横越式的穴窑,烧制的过程中,火焰可直接于窑内流窜贯通。
因为火势猛烈,窑炉内便可达到无氧的还原烧状态,搭配含铁量的土,长时间的烧制,逼出土壤中的铁质,让作品沾染着沧泊的绣红色。因落灰而层次更替的柴烧作品,吸纳的正是一般以釉料为主的陶作品视为污染的焰痕、落灰。这动态的静,也是柴烧创作过程中的迷人之处。
他也极爱在作品中,运用刮、切、戳、压等手法,直接在材质上反映冲撞、边伤,甚至愤怒的视觉感受。简单、强烈,却又不张牙舞爪的风格,是他企图透过作品传达的静谧。
回想起最初推广柴烧的时候,担心柴烧是没人喜欢的陶艺形态,得孤寂地走下去,到今天百花齐放,参与柴烧创作者日众,这让一路以个人生命投注柴烧艺术领域的他备感欣喜。柴烧绝不仅是将陶胎放到窑里面,然后丢柴点火那么简单。而是一门以最纯粹原始媒材,皆顺应大自然的节奏,让土质、落灰、火痕、空气、燃烧、时间,以及「我」的思维密合为一体,的独特作品。
版权归属
text © 纪廷儒
Photos © PJ Wang